SMP 2020 计算历史学论坛

 

论坛时间:2020年96日 下午1600-1800 

论坛简介:19世纪末以来,历史学界即通过计量史学与数字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到了21世纪,伴随历史文献的大量数字化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历史与数字的新一轮交叉开始再次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计算历史学应运而生。历史作为过去人、事、时、地、物动态交互作用的总合,如何能通过计算机计算出来?计算历史学的内涵为何、如何可能?对上述问题,历史学界已有一批学者不断进行叩问与探索,试图为计算历史学乃至整个历史学界与数字方法的联结擘划出更为明晰的未来。SMP2020第三届计算历史学论坛,以“历史的计算”为主题,邀请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的四位专家讲者,分从事理图谱、基础设施建设、文本探勘等向度,展示并回应计算历史学如何实践的问题。期待通过计算历史学论坛的举办,汇聚更多人文与计算机学者投入到计算历史学的研究队伍中,共同探讨计算历史学研究的无限可能。

 

论坛主席:邱伟云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主席简介:邱伟云,台湾政治大学文学博士、博士后,现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系副教授。目前兼为《东亚观念史集刊》(THCI Core)执行编辑、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与中华书局联合主办《数字人文》季刊编辑委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社会媒体处理专委会常务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史、晚清报刊史、图像与视觉文化研究、思想史/观念史/概念史、数字人文学。主要著有专书《中国近代平等观念的形成(1895-1915)》(台北新文丰出版社,2015年),并于海内外人文社会科学及数字人文研究刊物与丛书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在数字人文研究计划方面,目前主持 “数字人文视野下中国近代“道”的概念的转型与变迁研究”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2019年3月-2021年12月),参与“《全唐诗》边塞诗中景观认知的数字化信息挖掘和平台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0年1月-2023年 12月)。

 

论坛嘉宾:

 

嘉宾一

嘉宾姓名:丁效 哈尔滨工业大学助理研究员

嘉宾简介:丁效,哈尔滨工业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文本推理和事理图谱。2016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已在AAAI、IJCAI、ACL、EMNLP、TASLP等人工智能领域的著名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四项,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荣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SemEval 2020国际语义评测“检测反事实陈述”任务第一名、全国青年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大会三等奖、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优秀论文奖等荣誉。担任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社会媒体处理专委会秘书、常务委员,语言与知识计算专委会委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报告主题:基于事理图谱的历史事件演绎与反绎

报告摘要:历史事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记录,人们的社会活动往往是事件驱动的。事件之间在时间、空间上相继发生的演化规律和模式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知识。然而,现有的典型知识图谱主要是以实体及其属性和关系为研究核心,缺乏对事理逻辑这一重要人类知识的刻画。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事理图谱应运而生,它能够揭示事件的演化规律和发展逻辑,刻画和记录人类行为活动。本次报告首先介绍事理图谱的概念及构建方法,随后重点介绍基于事理知识的历史事件演绎与反绎,在多个因果事件推理任务上事理知识都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嘉宾二

嘉宾姓名:陈诗沛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个人简介:陈诗沛,台湾大学资讯工程博士,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期间参与了中国历代传记人物资料库 (CBDB) 的开发。自2014年起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员,研究重心为發展利用数字工具及资源进行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为马普所地方志研究群的领导人。

报告主题:中国古方志门类分析

报告摘要:方志是中国古代用以记录地方知识的文类,一般县级以上的行政地域都有修纂。自南宋定型以来,方志历经八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主题”为轴、分门别类编纂信息的传统,并承袭着一套共通的核心门类。与此同时, 各方志采用的门类又因编纂年代、地域、编纂者的选择而略有不同。本报告利用资讯科技,分析来自于4,000种古方志的门类信息,试图从中整理方志门类的系统,以整体视角理解中国古代的地方知识体系及其变革。

 

嘉宾三

嘉宾姓名:严程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嘉宾简介:严程,清华大学、杜克大学联合培养文学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讲师。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古代文学经典文本研究与分析(18ZDA238)”项目经理,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AI批改”项目主持人,清华大学国强研究院“基于统计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古典诗歌风格研究”子项目“古典诗歌分词及知识图谱研究”负责人,清华大学、中华书局联合主办《数字人文》季刊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典文献、文学理论、清代女性研究、数字人文。近年来在《文艺理论与批评》《现代中文学刊》《山东社会科学》《新华文摘》等期刊发表多篇数字人文研究论文。

报告主题:基于数字人文方法的古典文献再发现

报告摘要:自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统计学研究中心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古代文学经典文本研究与分析(18ZDA238)”以来,我们在数字人文方面有多方面的尝试,充分利用文史研究学者积累的重大问题和计算机、统计学者近年来取得的Topwords/Topwords2、“九歌”人工智能诗歌创作系统、开放域知识图谱获取等尖端成果,致力于古典诗歌、小说分析和“中国古代知识工程”等数字人文议题研究。与此同时,本项目支持的《数字人文》季刊及门户网站在成立和持续编撰的过程中,也不断探索数字人文成果的发现、发布和呈现方式,并就基础设施、研究工具、教育教学、理论方法、经典研究个案等重要问题设立专题、引领学界讨论。

 

嘉宾四

嘉宾姓名:苗威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东北亚学院教授

个人简介:苗威,山东大学东亚文献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东北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大“杰青”。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主要从事东亚历史、东亚汉籍的研究,对跨越今中朝国界的古族古国历史尤为关注。专著《乐浪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另有《古朝鲜研究》《高句丽移民研究》《箕氏朝鲜史》等。近年关注数字人文,主持建设“东亚数字人文平台”。

报告主题:东亚历史研究的数字人文空间

报告摘要:在东亚历史的研究中,存在着传统研究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东亚汉字文化圈中,有丰富的珍稀典籍需要存储与整理。为满足人文社科研究的现实需求,在把数字人文引入东亚历史研究的实践中,我们坚持人文学者主导下的多学科交叉,探索了创建“新文科”实验室的运作模式,所建设的“东亚数字人文平台”以人文社会学科相关文献为底层数据,运用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技术,实现神经网络对知识的自动构建与智能化输出。目前平台已经完成文献存贮系统、文本编辑校注系统、地图编辑与发布系统、百科辞典编辑系统建设,并建立四个系统间的通讯机制。未来将引入人工智能,在技术架构的基础上,实现人文社会科学数据的批量发布、研究质量报告蓝皮书、基于大众传媒的人文知识普及化传播。努力实现数据标准、技术功能开源、人文数据共享,惠及学界与社会。 

联系我们

杨洋浙江大学yangya@zju.edu.cn

东昱晓微软雷蒙德研究院yuxdong@microsoft.com